2017/06/05

源泉 / 阿姆斯特丹劇團

在噗浪上越寫越長,暫時也沒想梳理成通順的文章,乾脆就轉貼過來吧。

--

先講結論:上半場因為太扯的劇情和明顯過時的性/別觀念頗感不耐,下半場當成哲學辯論來看反而身心舒暢,算是今年看到現在很喜歡的作品了。

這齣戲最為人詬病的地方該是所有人物設定都太脫離現實了,以至於他們交互發生的劇情也毫不合理,讓觀眾心裡不斷浮現「最好是啦」、「跟他們認真你就輸了」等OS而難以入戲。

而我個人極私心討厭的則是Dominique的角色刻畫。姑且不論「在被強暴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感,進而愛上該強暴犯」這個常見(但絕非理所當然成立)的心理機轉有多麽令人不適,她屢屢跟自己不愛的人做愛、結婚,這行為本來也很平常,然而劇中人談起時選擇了「贈送」、「交換」這些動詞,擺明了將女人物化;再者,他們又說她的動機是為了「毀滅自尊」還是什麼總之意思是「作賤自己」的話,這種自顧自地將女人的「性」神格化,以彰顯它被摔下時有多衝擊和驚世駭俗的做法,不正是強化大眾的處女情結,再讓一代一代的女子受困於此的推手嗎?全劇也就兩個女性,一個因為缺乏勇氣而自我傷害,另一個被洗腦而貶低自我到不存在的地步,相較於主角、叔叔、總裁各有信仰與堅持,實在很難按耐心中的厭煩。

但原著是1943年寫成的啊啊啊也真的不能怪作者沒有性別意識,只好暫且撇開。

下半場各人陳辯篇幅大增,導演將角色們的心理脈絡拉上水面,彼此衝突的網羅也更加條理分明,於是他們的「高純度」轉而成了優點。我開始覺得不是在看一群人,而是在看一群「擬人化的價值觀」,欣賞著「如果xx主義是一個人,那就是這樣喔」,其樂趣近似於看義呆利漫畫將一二戰國家們擬人化、二次元呈現,而又因為劇場是如此強調真實、當下的媒介,這樣的搬演又更有趣了。


至於作者從頭到尾推崇的個人主義,我的想法是... 反正我們怎麼想作者也不care(誤),只能說,如果只因深信自己是創造者而拒絕任何改變,其實也抹殺掉對話與理解的可能。另外,建築師畫完藍圖後,如果沒有工人、監工、測量技師、水電工程師、庶務人員等,也是一棟房子都蓋不出來的喔,而且大家並不是為了服務建築師而存在的。愛與尊重還是我認為比較可靠的處世之道。 

2015/04/10

姐夠甜・那吸 / 台南人劇團

同樣是年輕導演的野心之作,水管人像是想說嚴肅的議題但說老半天說不清楚,於是乾脆自暴自棄;姐夠甜・那吸則是一直很努力地去接近那些想說的話,過程不免生澀僵硬,但最後我還是被那份誠意打動了。

舞台美術相當優異,一進場就認出那戲謔又簡約的雙層遊樂場,老電影感的即時投影效果很好(儘管這技巧不算新奇),後台的設計恰如其份(雖然也同樣是老梗),最開頭的五分鐘把這些優勢發揮地淋漓盡致。

可惜隨著劇情開展,稍嫌生嫩的演員還是撐不起水源劇場的空間,以及實在非常解構的劇本。鮑奕安比想像中亮眼,算是駕馭起這個角色;洪健藏和劉懿萱斧鑿痕跡仍多,但大部份是角色設定詭異,跳脫角色的獨白便(突兀地)很好;張雲欽從頭到尾都太弱了。說要揚棄寫實表演,但又沒辦法做到真正荒謬的張力和節奏,偶爾有點尷尬。整場的台詞都不太順暢,是台灣小劇場搬演英文劇本時一貫的困境。

整體來說,很多時候令人感覺漫長,但也有一些發光的時刻。說到底,所謂的T是什麼呢?扮裝皇后又是什麼呢?用這兩種身份去詮釋Stanley和Blanche, 到底是解構還是複製異性戀霸權?導演放了許多比重在性別議題,大部份都是輕輕掠過,挑動觀眾敏感的神經但又搔不到癢處。還好到了全劇後段,終於有些地方跳脫了20世紀的古板論述,可以看見新生代導演對此更深的思考,像是劉懿萱說撿拾了千萬個人的碎片要拼湊起自己的外殼(記憶與台詞可能有所出入),還有洪健藏精靈的夢境。

還有最後的全裸。早就聽說這段安排,一直以為是想要講卸下角色的扮演回到演員本身什麼的,心裡不期不待,但真正發生的時候卻毫無防備地被擊中了。原來根本不是那些啊,我們可以是男是女也不男不女,或自願或被迫地裝扮自己的模樣,但讓我們愛著並驕傲著的,不過就是人啊,那麼一致地有頭有腰有腿,但又那麼形色殊異的人。

這些小小的發光的片段,已經足以讓我忘記過程中所有的不耐,也足以讓我繼續相信劇場,相信只要一次又一次走進觀眾席,總會有幾次僥倖在這徹底虛幻的場域裡,再碰見一次像這樣無比確實的瞬間。

2014/09/08

FringeNYC側記之後續

又想到兩個值得借鏡的FringeNYC後續活動:

1. Fringe Encore Series

在今年度約200齣FringeNYC節目之中,22齣將在九月份重演,每齣皆有4至5場的演出機會,分兩個不同場地舉行。所有Solo Show在Baruch Performing Arts Center上演,其餘節目則在下城區歷史悠久的SoHo Playhouse.

前文中提到,重演/重製的機會是吸引許多藝術家參與FringeNYC的誘因,而行之有年的Encore Series(我找到最早的記錄是2009年)制度,確保20齣左右的節目不只在短短的藝穗節期間曇花一現。1/10的機率說低不低,頗值得努力爭取。

至於哪些節目可以進到Encore Series,由於我又跑到SoHo Playhouse去當intern順便免費看戲兼包打聽,在SoHo重演的節目全部是由劇院的藝術總監和經理親自去看演出,並手動挑選出來的,當然過程中會參考各種口碑、劇評和藝穗官方頒布的獎項,不過主要的標準還是他們自己的判斷。「我們盡量挑選一些相當優秀,在藝穗節期間卻沒有受到相應關注的作品,希望更多人能看到這些演出」,經理是這麼說的。Encore Series票價大約與藝穗節相同,劇團同樣享有免場租優惠、票房收益則由劇院、劇團、Fringe三者瓜分。另一邊Solo Show的狀況我就不清楚了。

2. Scripts Collection

27部作品的劇本將被收錄在本年度FringeNYC的劇本合輯,於10月份出版,預購價為$14.99. 根據編輯的說法,這本合輯濃縮了藝穗節的精神,繽紛地呈現參演藝術家們關心的議題,例如今年大量出現的精神疾病、熱潮不退的政治議題及經典重現等等,由於Fringe常被視為小劇場光譜中最前衛、激進、多元的一端,這本著作或許能反映當前小劇場的焦點趨勢。

雖然行為藝術、跨界及多媒體藝術、參與式劇場等新形態的戲劇在FringeNYC中亦佔不少份量,我的感覺是文本仍然在戲劇界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就像藝穗節的劇本合輯,在導演取向的台灣劇場界,可能比較難想像這樣的事情。

不過我自己倒沒有想買這一本合輯,因為幾齣我看過且覺得文本很棒的作品(Mother's Day, Absolutely Filthy, This Is Where We Live)都沒有被收錄到,裡面大部份的作品我都不熟(雖然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),還是先替自己的荷包著想......

2014/09/07

台北藝穗.紐約Fringe

上回說到臺北藝穗節此刻正起跑,而其實往年在台北我是不太看藝穗節的,通常只買票捧親朋好友的場,因為踩雷率太高,節目簡介又令人無從判斷好壞,偶爾出現幾個叫得出名字、有口碑的劇團(如:魚蹦興業),票券則往往是秒殺收場。周遭有在看戲的朋友,若本身不是劇場/評論相關從業人員,大多也和我一樣不甚熱衷。今年,好幾位朋友加入藝穗節看戲寫評給心大隊,於是臉書/plurk上每天都有人被各種雷炸得體無完膚、哀鴻遍野,我在敬佩勇者之餘,也好奇地加入討論。

2014/08/28

FringeNYC側記


紐約藝穗節(New York International Fringe Festival, FringeNYC)為期三週,共200多齣不同的劇目在downtown的18間戲院上演。我當了四天志工,拿到所有演出的VIP PRESS PASS,總共看了21場演出,比我上半年在台灣看的所有戲還多。

2012/10/10

《CYH-279》10月6日,乘客是我

張騎米說:「一個普通人在一個特定的空間等待,透過撕票這個交換的儀式,他成為了『觀眾』這個角色。」然而我搭計程車的那天,他一開始就忘了跟我收票,我也幾乎忘了我是個觀眾。

戲完後我試圖跟朋友描述這場「一對一」、「高度互動」的演出,講著講著突然想到一個情境:某人去汪踢板po了一篇 [徵求] 陪我去兜風 ,然後和第一個回信的網友一起騎車亂晃台北一下午,吹風哈啦拍照互加臉書。《CYH-279》 和這,有什麼差別呢?

2010/11/23

十一月二十三日


來到這裡快滿三個月了,過了一個季。該再留下點心得。

先前發了篇極長抱怨文,好像法國虧欠我很多,而其實沒有哪個地方是絕對的天堂或地獄,我應該平衡報導。當然上次寫的都是事實,也的確惱人,但事情總有一體兩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