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幾個朋友都提到,藝穗節(Fringe)立意在降低做戲門檻,不篩選、不審查、低成本,讓劇場初心者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,專業劇場人可在此發掘新秀,普羅大眾也可以低廉的票價親近劇場,達到三贏局面。然而,已進入第七屆的台北藝穗節,雖然確實吸引不少第一次做戲的團體,卻似乎並未為台北小劇場帶來更多觀眾,而說得上從藝穗節發跡的藝術家,也僅有2011年李銘宸《不萬能的喜劇》、2009四把椅子劇團《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》。
其中,朋友F是這麼說的:「台北藝穗節目前最大的困境,就是許多創作者只想藉此機會玩玩看戲劇,並不是真心有志於此,因此被看見與否也不會是他們著力的點,而也因此有不少原本的劇場觀眾發現水準參差(甚至差的比較多)之後漸漸選擇放棄藝穗節,而原本用心想要一炮而紅的團隊也發現藝穗雖然不用場租,但評價不好票不好推,也乾脆不做藝穗,所以台北藝穗節就變成一個提供大家玩玩而已的平台。」
相較之下,才剛結束的FringeNYC被譽為北美最大的藝術活動之一,甚至養出一批固定每年出現在Fringe的志工與觀眾群,已然成為「觀光客也想湊湊熱鬧」的城市文化盛事。為何會有如此顯著的差異,值得好好研究專論,這裡只想寫幾個小觀察, 包括參與成本與預期效益。
不同於世界各地的藝穗節,FringeNYC是有篩選機制的,每年從大約1000部作品中篩選出200部(藝穗節始祖愛丁堡藝穗節至今仍不篩選,於是演出的場次量相當驚人)。每個作品的申請費用為US$30~40,確定入選後要再交一筆participation fee,這筆費用年年調漲,2014年為US$700,也就是說,僅僅一個在FringNYC演出的資格,就得花上申請者台幣兩萬多元。
再來,FringeNYC的票價一律為每張US$18,創作者僅得其中的US$10.7元,其餘歸主辦單位所有,仔細算算作品的預期票房收入及製作費用,盈餘並不容易。我曾看過有人說他花了約US$13000做一齣音樂劇,最後的收入不到US$2000......。
相較之下,台北藝穗節無須審核,報名費用為台幣500元,場租保證金3600元(可於演出後退還),票價則由300元至400元、500元不等,收入全歸演出單位。如此,演出者僅須負擔製作費用,假如團隊都是自己人不支薪水,則總成本可能和社團成發或大學之夜相去無幾,收入雖不足以營利,但大家有個舞台熱鬧一場,說不定還能以票房收入吃頓慶功宴。做戲實在太過輕易,濫竽充數、自high的作品得以生存,稀釋掉整體作品的水準,藝術節自身的口碑也被拉低了。
台北藝穗節每一年都在爭論是否要有篩選機制,又每一年都決定保持原狀,猜想一部份原因是擔心顧全了質,就難免少了量。不管是以委員主觀評選,或以報名費自然淘汰,今年的137齣節目若經過篩選,一不小心就可能低於去年的參加數字(約100組),這對藝穗節背後的金主台北市文化局而言,是絕不可能接受的狀況。
那麼,FringeNYC又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藝術家前仆後繼來報名?
有些人,像台北藝穗節的許多團隊一樣,是買一個夢想。在紐約懷著舞台夢討生存的編劇/導演/演員比比皆是,競爭相當激烈,即使再有才華,也不一定找得到地方表現。於是許多藝術家為了擁有自己的作品,不惜自掏腰包投入資金心力換五場表演。
另一些人是買一個機會。FringeNYC今年邁入第18屆,孕育出不少傳奇,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在Fringe初登場後一路過關斬將重製,最後搬上Broadway舞台的Urinetown。每年夏天固定出沒的劇評人、製作人、大小劇場公司,是真的有可能領著表演者從小舞台一路走向大舞台,只要你拿得出夠亮眼的作品。
台灣劇場的大環境並不樂觀,亦缺乏如Broadway一樣從新手村便能抬頭瞻仰的產業龍頭,主幹都尚未長全,又如何能滋養外圍花穗(Fringe)?然而透過制度面的補強,或許還是能讓藝穗節的定位更加明確,進而成為推動整體劇場環境的助力。在討論中,許多朋友陸續提出有關的建議,其中許多建言來自上文提到的朋友F:
- 合理提高報名費用,自然淘汰部分作品。
- 承上,為增加報名誘因,可將報名費用轉為藝穗節獎項獎金,實質鼓勵用心製作的作品。
- 由政府主導提供後續通路,廣邀企業、策展人等參與,媒合優秀表演團隊,甚至由文化局提供轄下場地,讓在藝穗節獲得好評的作品得以免場租優惠重製,讓藝穗節效益獲得延續。
- 優化評薦系統,開幕前便提供作品previw,或由藝評人事先就「期待度」撰文,讓觀眾選擇時不至於無所適從。
- 增進團隊交流,可以鼓勵式提供參演者以優惠票價購買藝穗節內其他演出,或強迫所有報名團隊須觀賞一定數量的他團作品,甚至規劃同類型節目彼此的創作者擔任彼此的與談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