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/08/28

FringeNYC側記


紐約藝穗節(New York International Fringe Festival, FringeNYC)為期三週,共200多齣不同的劇目在downtown的18間戲院上演。我當了四天志工,拿到所有演出的VIP PRESS PASS,總共看了21場演出,比我上半年在台灣看的所有戲還多。


這是18間戲院的分佈圖,都在步行半小時內可達距離,而每間戲院每天約有三至四場演出,大多不分平假日。觀眾如果有一整天的空檔,可以安排好時間按圖索驥一間一間探險,一天可以看個好幾場。除了映眼戲院外,還有一個FringeCentral,由工作人員駐點處理票務及諮詢,也不時上演各個節目的「演前搶先看 」(teaser),方便觀眾尋找想看的節目。FringeCentral每年地點不同,今年選擇在下東區的一個停車場就地搭起帳篷,teaser則在一輛卡車上的小舞台演出!

就如同世界各地的Fringe,節目形式五花八門,從drama, musical, standup comedy, solo show, performance art……都有,還有在台灣比較少看到的sketches(整個作品由一連串10分鐘內的小短劇組成,在風格或主題上彼此映照)。水準良莠不齊,有的不過畢業製作水平,有的是新銳藝術家初登板,也有已經在家鄉一炮而紅來紐約巡演的作品,不過平均完成度算高。我觀察到這裡小劇場掏錢做戲的大多是劇作家,為了將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,他們會找人(或自己來)當producer,再尋找導演、演員、行政等等,和台灣常是導演代表一整個劇團、編劇又等於導演的狀況不同。

FringeNYC的觀眾也很多元,平日下午大多是銀髮族、學生以及少數不知道為什麼不用上班的青年,晚場及假日就是不同種族年齡氣質的大雜燴了。就如同全世界的小劇場,觀眾席裡永遠有一大區是創作群及演員的親朋好友,但絕不是全部—我聽過好幾次有人走進來問:「我們今天想看場戲,這齣還有票嗎?沒有的話,下一場推薦看嗎?」當然,18元的票價在當地人眼中算是相當平實,但我想更重要的是「看戲」真的是日常休閒中的一個選項,就像看電影、逛街、吃brunch、唱KTV一樣。

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:
Absolutely Filthy / The Wall of Sound


一位街友在教堂前接連遇到好幾位昔日同窗,發現原來今天是以前最好的朋友Charlie Brown的葬禮......等等,Charlie Brown? 對,就是《Peanuts》的Charlie Brown。那位街友是Pig-Pen,而其他的角色Lucy, Sally, Franklin等全都是《Peanuts》的人物。這齣戲在Hollywood Fringe及FringeNYC的觀眾票選中雙雙拔得頭籌,各方面的水準都相當整齊,是值得一再巡演的作品。看戲的時候,我感覺被溫柔地質問:你成為了什麼樣的大人?

Awkward Romance / Writer: Wendy Herlich


21場演出中我的最愛,但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形容。好的演員,非常精巧幽默的sketches, 看完會讓人開心一整天的作品。

Forgetting the Details / Nicole Maxali Productions


獨角戲,一人分飾自己、父親、祖母及其他小配角,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,故事軸心包括祖母的阿茲海默症、父女之間的衝突,以及身為菲律賓第三代移民面對事業和家庭的掙扎。質地讓我想起烏犬劇場的《豐饒之地》,但有更誠實的自省及更好的的敘事節奏。

Mother’s Day / Writer: Colin Drucker


場景只有客廳與房間,結構完整、議題明確、情感密度甚高的家庭劇,講述住在紐約的drag queen回New Jersey老家過母親節的故事。導演和演員算是四平八穩,但劇本非常出色,這應該是這位作家的第一部作品,卻讓人有馬上翻譯給綠光上演世界劇場的衝動,我幾乎都可以想像演出的樣子了!


另外想談談實務上的小觀察。這次FringeNYC在票務上有個重大革新,就是全面使用QR code取代傳統票券,若觀眾利用網路或手機購票,會直接在信箱收到QR code,入場時出示並由工作人員以手機的專用app掃描,即可check-in入場;而還不適應高科技的觀眾,也可以選擇自行列印(像登機證)或是親自至box office購票,並取得一張簡陋的、有code的感熱紙(像台灣超商的電子發票收據)。我的志工工作就是負責掃描票券,而工作時我反覆想著這項變革可以有什麼好處:
  1. 最直觀的理由就是go paperless. 雖然一半以上的觀眾還是選擇將code印出來了,但可以視為新制度的過渡期,未來可望省下不少印製票券的紙張。
  2. 觀眾狀況一目瞭然。工作人員登入專用app後,就會顯示轄下所有演出場次的售出票數、購票者資訊(通常包括姓名、電話等)、已check-in票數等等,由於大多場次都不會事先售完,這可以幫助box office迅速知道剩餘可供現場購票的數量,在開演前永遠兵荒馬亂的半小時,準確掌握人數相當關鍵。另外,事後也可以看出誰買了票結果沒來,但我不確定這資訊有什麼用處就是了......
  3. 便民。以往沒帶票就是沒帶票,現在到了現場直接報上名字(其實應該要加上核對ID),只要觀眾名單有你,工作人員就能幫你手動check-in,不必擔心弄丟票券。
姑且不論這些便利是否值得大家改變既有的票務模式,在這個邁向全面數位化的時代,FringeNYC也算是走在尖端了。

而就在此刻,故鄉的臺北藝穗節即將開幕,8/30還有一連串遊行、市集和義剪(?)活動,人在台北的朋友別忘放進口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