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06/05

源泉 / 阿姆斯特丹劇團

在噗浪上越寫越長,暫時也沒想梳理成通順的文章,乾脆就轉貼過來吧。

--

先講結論:上半場因為太扯的劇情和明顯過時的性/別觀念頗感不耐,下半場當成哲學辯論來看反而身心舒暢,算是今年看到現在很喜歡的作品了。

這齣戲最為人詬病的地方該是所有人物設定都太脫離現實了,以至於他們交互發生的劇情也毫不合理,讓觀眾心裡不斷浮現「最好是啦」、「跟他們認真你就輸了」等OS而難以入戲。

而我個人極私心討厭的則是Dominique的角色刻畫。姑且不論「在被強暴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感,進而愛上該強暴犯」這個常見(但絕非理所當然成立)的心理機轉有多麽令人不適,她屢屢跟自己不愛的人做愛、結婚,這行為本來也很平常,然而劇中人談起時選擇了「贈送」、「交換」這些動詞,擺明了將女人物化;再者,他們又說她的動機是為了「毀滅自尊」還是什麼總之意思是「作賤自己」的話,這種自顧自地將女人的「性」神格化,以彰顯它被摔下時有多衝擊和驚世駭俗的做法,不正是強化大眾的處女情結,再讓一代一代的女子受困於此的推手嗎?全劇也就兩個女性,一個因為缺乏勇氣而自我傷害,另一個被洗腦而貶低自我到不存在的地步,相較於主角、叔叔、總裁各有信仰與堅持,實在很難按耐心中的厭煩。

但原著是1943年寫成的啊啊啊也真的不能怪作者沒有性別意識,只好暫且撇開。

下半場各人陳辯篇幅大增,導演將角色們的心理脈絡拉上水面,彼此衝突的網羅也更加條理分明,於是他們的「高純度」轉而成了優點。我開始覺得不是在看一群人,而是在看一群「擬人化的價值觀」,欣賞著「如果xx主義是一個人,那就是這樣喔」,其樂趣近似於看義呆利漫畫將一二戰國家們擬人化、二次元呈現,而又因為劇場是如此強調真實、當下的媒介,這樣的搬演又更有趣了。


至於作者從頭到尾推崇的個人主義,我的想法是... 反正我們怎麼想作者也不care(誤),只能說,如果只因深信自己是創造者而拒絕任何改變,其實也抹殺掉對話與理解的可能。另外,建築師畫完藍圖後,如果沒有工人、監工、測量技師、水電工程師、庶務人員等,也是一棟房子都蓋不出來的喔,而且大家並不是為了服務建築師而存在的。愛與尊重還是我認為比較可靠的處世之道。